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博士研究生韓韜等,在南海珊瑚記錄的全球季風年代際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在國際地學刊物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快報》)上發表。
全球季風對社會經濟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全球約有2/3的人口居住在季風區?,F代觀測資料表明,在過去30年全球季風呈現出南北半球同時增強的現象,其原因被認為與熱帶太平洋的緯向溫差有關。但由于儀器測量氣候要素的覆蓋時間相對短(一般<50年),制約了對全球季風的深入探討。南海北部位于熱帶輻合帶(ITCZ)的北緣,其區域水文氣候與ITCZ的季節擺動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對取自南海北部西沙群島的珊瑚巖芯進行了高分辨率的取樣和高精度的測試分析,發現該珊瑚的氧同位素在年代際尺度上記錄了ITCZ擺動所導致的區域水文變化;再將西沙群島珊瑚序列與全球主要季風區的季風降雨記錄進行比較研究,則發現在過去150多年的時間里,伴隨著ITCZ的擺動,全球季風在年代際尺度上表現為南北半球反相位的模態,因此認為基于觀測資料得出的南北半球季風在過去30年里同時增強的現象,在過去150多年的時段里則屬于異常狀態。
研究還發現在過去150多年時間里,全球季風的半球反相位年代際變化都與北大西洋多年代際震蕩(AMO)的相位轉變相對應,而與熱帶太平洋的緯向溫差關系并不大,表明在年代際尺度上全球季風的變化主要與AMO導致的南北半球能量傳輸變化有關。研究結果提供了長時間序列、高分辨率的氣候信息,為揭示季風氣候變化的規律性及其驅動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
圖1研究區位圖:彩色陰影部分表示1981至2010年年平均降水量
圖2南海珊瑚重建ITCZ、區域季風記錄和AMO的關系
來源:南海研究所